溪下绿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淑寒小说baixingdai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他们住的这个茅草屋虽然废弃了,四周看着荒凉,其实距离繁华的主街不算远。
孟遐带着他穿过一条长长的巷子,便像从寂静荒野到了人间烟火地。
刚出巷子,一眼看去,店铺林立,街边叫卖的摊贩,讨价还价的客人,路上三三两两的行人,这难以形容的繁华喧嚣,让孟知行有一瞬间的恍然。
不过很快他便回过神来,看着那些店铺上悬挂着的,五花八门的招牌,孟知行灵光一闪。
“舅舅,那上面是什么字。”孟知行指着其中一个招牌问。
“东来酒肆。”
“那个呢?”
“兴盛布庄。”
“这个是丰庆楼。”
“这是周家粮铺。”
……
这叫大景的朝代,虽然和孟知行上辈子所知的,历史长河没什么关系,但字体和他所知的繁体字,没太大区别。
作为华夏儿女,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,虽然可能不会写,但是辨认一些常见的繁体字,还是没什么困难的。
加之上辈子,他时常生死时速的学习,十年时间锻炼下来,他的记忆力比一般人还是强些的,走过半条街,他已经把招牌上的繁体字,和简体字一一对应上了。
笔画不算多的,他还直接记住了如何书写。
看着积分+1,又+1,孟知行心中有些庆幸,上辈子认识的繁体字不多,现在积分才加得这么快,毕竟二次学习的积分会少上很多。
“那是春芝堂,我们就是要去那还竹筒。”
孟知行顺着孟遐所指的方向看去,先是记下招牌上的字,目光下移,才发现医馆前有好些人在排队。
走近发现,医馆门口熬了一大锅的药,三文钱一碗,一个药童收钱,另一个一药童手持一个大木勺,从锅中舀出汤药,倒入排队人手中的容器里。
这些人大多手中拿着碗,有少部分没有容器的,就多交一文钱,领个竹筒。
“你在这等我。”孟遐交代了一句,拿着那个竹筒到了医馆门前,交给了一个婆子。
孟知行看那婆子递给孟遐一文钱,微微挑了挑眉,竹筒竟还是免费用的。
孟遐回来之后,孟知行虽然有了猜测,还是开口确认问:“舅舅,这锅里熬的什么药?”
“风寒药,你喝的也是这种。最近京城感染风寒的人多,这医馆每日便熬上一锅汤药,便宜卖给看不起大夫的普通百姓。”
“这春芝堂的大夫倒是有几分巧思。”孟知行心中感叹。
一般一副药可以吃个两三天,价格也要贵一些,而且没有药方,找大夫开药还得收问诊费。
熬成汤药售卖,可以只买一次的量,分摊下来,每次价格自然便宜不少。
合起来算价格未必便宜多少,不过说起来也确实是在做慈善。
对于一部分人来说,凑够一副药钱,可能要好几日,而生病的人不一定能撑到那个时候。
医馆这样既挣到了钱,又赚到了名声。
果然还是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。
从春芝堂离开,一路走到码头,孟知行依旧边走边记招牌上的字,等到码头时,终于凑够了十个积分。
兑换完营养液,直接作用于身体,头上高悬的死亡倒计时终于消失了。
孟知行好心情的欣赏着四周环境,码头来往船只络绎不绝,比先前的街市还要热闹一些。
周围人声鼎沸,不断有船只靠岸卸货,或是装满货品离开。
有好些身着短打的汉子,围在四周,一旦有船主需要人搬运货物,便一拥而上,高呼自己需要的价格,等待被挑选。
孟知行跟着孟遐混在人群中,看着孟遐不断低价向人推荐自己,有好几个船主因为低价看中他的,刚走两步,发现孟遐还瘸着一条腿,就都变卦不愿意雇他了。
人群中,有个早上与孟遐搬过一船货的矮瘦男人,看到孟遐便凑了过来,唉声叹气:
“听说北方好些地方的河道已经结冰了,本来需要的人手就少,最近又是农闲季节,周围村子来码头卸货挣钱的人越来越多,现在一天也挣不了几个钱。”
孟遐也是今日第一次到这码头干活,不太清楚情况,便开口向那矮瘦男人打听,怎么样才能找到活干。
孟知行就在一旁安静站着听。
那矮瘦男人倒也不藏着掖着,只说像他们这样身体条件不如人的,还是得早来,周围村子里的人过来比较远,又要等城门开。
好些船大早上就要装货离开,那阵干活的人少,没得挑,只要价格合适,也不会嫌弃他们。
又说等开春船多,村里子的人要下地,情况就会好得多。
孟知行听着他们交谈,一边观察。
按照所搬货物数量的多少,这些船主给出的价格,从三文到二十文不等,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六、七文钱。
像孟遐这种瘸腿和矮瘦男人这样,身体条件不如别人的,大概率